在生物科技领域,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推动科研方法的革命。近日,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百图生科联合推出了基于大模型的 “发现系统”,这一系统有望大幅提升生命科学研究的效率和精度。在5月6日的发布会上,来自行业内的专家们围绕如何实现 AI 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的副研究员关菲菲指出,结合大模型与知识图谱的 “知识助手” 正在改变科研文献的获取方式。以酶蛋白发酵为例,相关信息的获取时间已从天级缩短至分钟级,极大提高了研发效率。
图源备注:图片由AI生成,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
该 “发现系统” 的核心是 “发现助手”,它能够智能地理解研究需求,并自动进行多维度的信息检索和分析,最终生成详细的结构化报告。百图生科的技术副总裁张晓明强调,发现助手具备 “专业、可执行、专属” 的特点,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 “超级入口”。团队还针对智能发酵和智能细胞分析等领域,开发了创新的系统方案。
在药物研发方面,传统的抗体研究往往需要数月的反复实验,而新的抗体发现方案则利用多目标优化(MOO)策略,能在短短一天内对上万条序列进行预测和筛选,这一进步无疑将加速药物的研发进程。
专家们一致认为,AI 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,更拓展了人类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边界。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推动科学突破的重要动力,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科学界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。
百图生科总裁邓永富表示,传统科研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,因此他们希望构建基础大模型,从海量数据中学习生物规律,实现从 “盲目探索” 到 “精准定位” 的飞跃。此外,张江科学城也在积极构建生命科学的创新生态系统,以推动 “AI + 生命科学” 的深度协同发展。